師父在今集引用玩電子遊戲的情況,說明「生時」和「死時」的重要性。「生時」就是電子遊戲的開局,如果開局的形勢不利,遊戲中的角色只有細小的身形,就會很難過關,過不了就會死掉。
即使開局的情況很理想,但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整個遊戲,關機後或角色死了就要重新開始,又要由第一關捱上去。就像大家現在既得人身,六根具足,可以得聞佛法,但如果臨命終時,沒有善知識來幫忙,這期生命完結後得不到解脫,便無可避免會跌入輪迴,下一生再由一個嬰孩開始,今生修行的工夫就白費了。
電子遊戲的秘技是跳進那條水管,可以直接過關去打大佬。要在「死時」得到解脫,秘技就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至一心不亂,阿彌陀佛來示現,就像在遊戲中吃下了幸運星,將大佬打倒就等於可以往生淨土了。
《阿彌陀經》中說:「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,若二日......若七日」,究竟要多少日才可以成就呢?如果是利根的人,一日就可以很牢固地執持名號了;如果是鈍根的,最差的也只要七日,七日中不停地執持名號,就無論如何都能夠將佛號深種在自己的識田中。
希望大家能夠奉行經中的法門,現在就為自己的「死時」做預備工夫,確保在臨終時得到解脫。
直播連結﹕
Facebook﹕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harmanature/videos/741870413399141/
Youtube﹕https://youtu.be/621Sy1VifIE
地藏菩薩蒙佛付囑,要廣度六道中一切受苦眾生,有很多善知識也來幫忙,其中一位就是主命鬼王。他的本願是幫眾生,但眾生不明白他的用意,結果令到自己在「生時」和「死時」得不到安樂。
女人在產難時會有腥血,「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,欲食腥血」,他們可能會影響產婦,令她不安,主命鬼王為利益眾生而囑咐地神要「荷護子母」,順利生產後,眾生本應做好事去「答諸土地」,但他們「翻為殺害,聚集眷屬」,結果就會「犯殃自受,子母俱損」,孩子在這期生命中,就會錯失很多行善積福、修行的機會。
對於臨命終人,主命鬼王「不問善惡」,「欲令是命終之人,不落惡道」。但即使今生是行善的人,因為累世以來有很多怨親債主,他們會變化成眷屬,令臨終人生起貪愛而墮落惡道。
為什麼地藏菩薩,乃至主命鬼王等都強調要在眾生臨終時去幫他,在命終後四十九日內幫他?因為「死時」是一個得解脫的機會。其實大家今生有因緣學佛,「聞說阿彌陀佛」,就不要依靠在堂眷屬為自己在臨終時造功德了,應該努力「執持名號」至「一心不亂」,祈願「阿彌陀佛與諸聖眾」,在臨終時示現,不是更穩當嗎?
《地藏經》說未出三界的眾生都有機會「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」,有人就問「無間」和「阿鼻」是否分別代表兩個地獄。阿鼻地獄的梵文是Avici Naraka,Naraka是地獄,而Avici的意譯是「無間」,音譯是「阿鼻」,所以「無間」即是「阿鼻」。《地藏懺》的懺文在講述罪報的內容時,也說「阿者言無,鼻者名間」,合起來就是「無間」。「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」,在前面用「無間」,後面用「阿鼻」,純粹是要令句子長短適中,誦讀的時候就可以更順暢。
有人又問 「五無間」是否表示有五個無間地獄,其實「五無間」是說有五種因緣,導致這個地獄名叫「無間」。「無間」是形容所受的苦報沒有間斷、不停的,眾生亦不會因為不同的身份而有不同的罪報。
阿難尊者曾經問佛 無間地獄中的罪報有多痛苦,佛陀打了一個比喻:有人叛國投敵,被國王抓起來治罪,國王在早上命人在他身上扎一百槍,中午時未死,再扎一百槍,晚上仍然未死,就再扎一百槍,結果犯人當然是體無完膚,血肉模糊了。然後佛陀在地上檢起一塊小石頭,說:「日受三百槍之苦,如同這塊小石頭;眾生在阿鼻地獄之苦,比須彌山還要大!」
是否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地獄?《阿彌陀經》說「彼佛國土,無三惡道」,又說「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」,可見阿彌陀佛 的極樂國土是沒有地獄的。娑婆世界中的北俱盧洲也沒有地獄,此處眾生受的是純淨的業果。
摩耶夫人和普賢菩薩在《地藏經》中,分別問地藏菩薩有關地獄的罪報和因果等事,他們是為南閻浮提的眾生而問。閻浮提有地獄,是因為閻浮提的人頑劣、剛強,造善猛利,但造惡也猛利。《地藏經》中諸大菩薩為我們開示各種離苦得樂的法門,我們幸好有機會信佛,如果能夠剛強、猛利地捨惡趣善,自然會遠離地獄,往生極樂國土有望了。
欲界眾生的中陰身,《俱舍論》卷九說他「雖如小兒,年五六歲,而根明利」,但《地藏經》〈利益存亡品〉卻說他「七七日內,如癡如聾」。為什麼一方面說他非常聰穎,另一方面卻又說他 「如癡如聾」?
師父提醒大家「如癡如聾」的重點是「如」字,是說他 如癡、如聾,不是真癡、真聾。如果他是真癡的,後文就不會有「未測之間,千萬愁苦」了。雖然他非常聰穎,但他卻再 沒有能力去造善業,改變自己的去向,當下唯有指望自己的眷屬為他造福。因為只能夠依靠別人,但又沒有辦法和別人溝通,所以他才會「千萬愁苦」。想一想這種苦況,我們除了迴向自己的願求外,也應該迴向這些沒有能力的眾生,希望他們有因緣接觸佛法,離苦得樂。
光目女的媽媽就是這類沒有能力的眾生,羅漢見她在惡道受苦,就問光目女她在生時造了什麼業以致要受這種苦報。原來她「唯好食噉魚鼈之屬。所食魚鼈多食其子,或炒或煮,恣情食噉。」經文並沒有明確地說她造了殺業,她只是愛吃,放任自己去食,沒有親手去劏、去殺,結果還是落了惡道。釋迦世尊講《地藏經》,清楚告訴我們因果報應的法則,善因善果、惡因惡果,我們應該時刻警惕自己,要捨惡趣善。
Youtube:https://youtu.be/lMoQabF2CmI
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harmanature/videos/797864567436625/
我們讀誦和學習佛經,很多時都會將注意點集中於經典的內容。但原來每一部經典的說法地點、時間、由誰啟請、乃至說法的對象等等,全都蘊含著特別意義。師父於本集會為大眾講解佛於涅槃前三個月,上昇忉利天說《地藏經》的三個原因。第一是為了度母親摩耶夫人脫離輪迴之苦,以報親恩。第二個原因很多時也會被大眾忽略。佛於娑婆世界示現,說法四十九年,期間一直得到天眾護持,佛陀為表謝意,便於涅槃前三個月,上昇忉利天說法,以慰別天界眾生。第三,也是對我們最重要的,為了助眾生尋求解脫之路,佛陀在即將涅槃時,把眾生交托給地藏菩薩,好讓眾生於釋迦佛涅槃後,彌勒菩薩下生之前的這段真空期,能夠得到地藏菩薩的護持,好讓我們能把握學佛因緣,早脫輪迴之苦。
本集內容節錄了師父於「梁皇寶懺」第九卷的開示內容。「梁皇寶懺」卷九主要是代為六道眾生禮佛懺悔,完成這部分便是迴向。原來這樣的結構,是有著深遠的意義。
於過往生曾犯重罪的眾生,要承受惡業的果報,苦不堪言,有些甚至永生惡道,求出無期。而眾生往往因著於果報,在承受惡果、於自己有苦受時,執著與貪嗔癡便一觸即發,繼而再造一個又一個的惡業業因,導致不停地惡性循環,沒完沒了。
惡道眾生因業報致使他們沒法辨別,亦沒有要懺悔、出離惡道与出離生死的覺知。要為那些永生惡道的受苦眾生造就一線生機,全憑信佛的人代為禮懺並迴向,令他們有解脫之期。
所以,當我們被教育後,發心和行為也應該有所提升。由起初只為自己而誦經禮懺,擴闊至真心誠意地以聞思修證學習佛法,你便能感受佛法的殊勝。你禮懺迴向時的發心,也會由原本被逼或被要求的,變成主動地效法諸佛菩薩,發大慈悲心,真心希望眾生好而迴向受苦眾生永離惡道,能得無量清淨善業果報,早日得聞佛法,永脫輪迴。
懺法通常包含四個元素:
第一、為自己,乃至為十方眾生皈依三寶。
第二、講有關業報的故事,即是講造罪後會在地獄道、餓鬼道受什麼苦報,令與會大眾恐懼,然後生起悔過的心。
第三、觀罪性本空。
第四、功德迴向自己、親人,乃至未信佛的眾生、受苦的眾生。
師父提醒大家聽業報的故事時,不要只當這是別人的故事,而應該要去「覓罪相」,即是認真反觀一下自己,有沒有在今世造過相類的惡業。如果有,就要立刻警惕自己了:「原來我之前做錯了,幸好現在佛菩薩提醒了我,我可以在惡報未出現前,有機會去懺悔滅罪。」即使今世沒有做過,前世又是否可能做過呢?只是因為惡業的因緣尚未成熟,所以自己才未受報,現在幸好既得人身,六根具足,得聞佛法,就要及時精進懺悔了。
除了以上兩種懺悔的動機,我們還應該對受苦的眾生生同情心:「他們以前造了惡業,因為沒有因緣禮佛求懺悔,要受這些苦報,我現在處境安穩,還有因緣學佛,我要用心為他們去禮懺。」能夠體察眾生的苦,就可以離我執,然後展現同體大悲,觀到罪性本空。
師父在上一集開示我們要學懂感恩,今天大家人身已得,六根具足,實在很值得慶幸,更難得的是得聞佛法,雖然我們錯過了親見世尊,但現在還有因緣學佛,真的要感恩三寶令佛法流傳至今。懂得感恩,就不會浪費了善因緣,會好好把握機會,老實去用功修行,否則一失人身,萬劫不復。
禮懺的過程是辛苦的,所以師父希望大家可以以有限的因緣去獲取更多、更豐厚的善果。大家一起去拜懺,做著相同的動作,同樣是一拜、一起,為什麼有人的功德大,有人的功德小?如果只是跟隨著節奏去做一拜、一起的動作,功德就自然小。但如果在拜的時候,感恩自己有機會學佛,並且有機會為自己去禮懺、滅罪、增福,然後記起和自己有因緣的親眷,和自己有互動的怨親債主,乃至和自己無緣的眾生,他們都沒有因緣禮懺,於是生起一念要代他們禮佛、懺悔,希望大家都可以罪滅河沙、增福無量,早日離苦得樂,就自然功德無量。
今集的主題是感恩,師父說了一個佛陀時代的故事,有一位老人家,因為五個兒子長大成人後,都不願意贍養他,所以要靠乞討為生。他心中怨憤,希望佛陀幫他教化兒子。佛陀不但沒有找他的兒子來談話,反而要他好好感恩自己手中的拐杖,因為拐杖幫他趕走惡狗、幫助他在路上行走、日夜陪伴他。由感恩拐杖開始,他對生活中許多點點滴滴的小事都去感恩,漸漸就不再計較兒子是否養自己了。
五個兒子都不願意贍養這位老人家,他明顯是一個福薄的人,是過去的因緣致使他有當日的果,如果他只計較別人有,而自己沒有,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結下怨懟,令自己中第二支箭。佛陀教導老人家對拐杖生感恩心,就是處理怨懟最好的良藥。
其實當我們遇上逆境時,何嘗不是因為過去種下了惡因?如果我們真的深信因果,就應該依照佛陀對老人家的教導,學懂感恩,免受第二支箭。想一想,人身難得、佛法難聞、中土難生、六根難具,這幾種難得的因緣,我們都具足了,如果我們不懂感恩,受了今世的苦後,又造惡業,下世又再受苦,不是浪費了今生的善因緣嗎?
按此播放
有初學佛者,在初一、十五或六齋日、十齋日時會持素。如遇上與親友聚餐,都堅持素食,而選擇夾「肉邊菜」。誰知最近才有師兄告知,這是「打爛齋鉢」,不算「素」。所以又「心慌慌」、很沮喪......
這一集,師父會引用《六祖壇經》來為大家釋疑,放心吧﹗